骨松背景:
骨質疏松癥(osteoporosis, OP)為最常見的骨骼系統慢性疾病。
定義: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量低下,骨微結構損壞,導致骨脆性增加,易發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(世界衛生組織, 1994 WHO)。骨質疏松癥可發生于任何年齡,但多見于絕經后女性和老年男性。
骨質疏松癥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:
1、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又分為3類
絕經后骨質疏松癥(I型)一般發生在婦女絕經后5-10年內;
老年骨質疏松癥(II型)一般指老年人70歲后發生的骨質疏松;
特發性骨質疏松(包括青少年型)主要發生在青少年,病因尚不明。
2、繼發性骨質疏松癥是由任何影響骨代謝的疾病和(或)藥物導致的骨質疏松。
2018.10國家衛健委發布首個骨質疏松流行病學調查結果...
● 骨質疏松癥:已成為我國患者人數最多的慢性病之一
● 我國已成為全球骨質疏松患者人數最多的國家
5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松癥患病率為19.2%,其中男性為6.0%,女性為32.1%,(50歲以上女性約三分之一罹患骨質疏松)
65歲以上人群骨質疏松癥患病率達到32.0%,其中男性為10.7%,女性為51.6%,(65歲以上女性超過二分之一罹患骨質疏松)
● 我國低骨量人群龐大,是骨質疏松癥的高危人群
50歲以上人群低骨量率為46.4%,其中男性為46.9%,女性為45.9%
● 居民對骨質疏松癥認知普遍不足,骨密度檢測率亟待提高
50歲以上患者的患病知曉率也僅為7.0%
50歲以上人群中,接受過骨密度檢測的比例為3.7%,其中男性為3.2%,女性為4.3%
政策的大力支持與學術的大力推進
● 2017年1月國務院發布《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(2017—2025年)》, 將骨密度檢測項目納入40歲以上人群常規體檢內容
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,40歲以上人口共計568,008,602,約占同期全國人口總數(1332810869)的42.6%。人群中有巨量患者等待去篩查。
小知識:
常規體檢:就是對健康人所做的體檢,沒有出現任何癥狀,也沒有任何主訴,只是例行對身體檢查。常規體檢時間間隔一般為半年至一年。
● 2017.9《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》,骨松分級診療診療模式為:基層醫院首診-轉上級醫院確診治療-轉回基層隨診復查
● 骨密度檢測有明確的醫保收費目錄
● 分級診療下的骨質疏松診療防控流程
1、患者篩查率低
現狀:我國50歲以上人群中,接受過骨密度檢測的比例為3.7%,篩查率極低
我國已經成為全球骨質疏松患者最多的國家。骨質疏松也已成為我國患者人數最多的慢性病之一。我國骨質疏松患者已超2億,最常見于中老年女性。我國50歲以上女性78.5%骨量低下(骨質疏松的患者或潛在患者),但僅有3.7%的人接受過骨密度檢測,已篩查人數只占應篩查人數<5%。
原因:基層醫院人手不足,患教覆蓋少---缺乏高效吸納潛在 患者前來篩查的方法。
2、患者依從性差
現狀:骨質疏松治療療程至少一年,患者依從性差,導致療效差
美國:1年的終止治療率達45.2%
上海:1年內的累積停藥率高達35.0%
原因:沒有輕松簡便的管理患者的方法 ,靠反復叮嚀、電話要求復查大打折扣, 靠凌亂堆積的病歷管理效果不好
3、雙向轉診不暢
現狀:靠寫紙條、打招呼來轉診,效果不佳;轉上多,轉下少;有些轉診方案概念多,實做少,導致轉診不暢
原因:沒有輕松簡便,確保真正“雙向”轉診的方法
4、衛生管理有待優化
現狀:采用傳統模式,需從各醫院獲取數據,效率相對較低; 篩查、轉診數據難以獲得。
原因:無快速有效的數據獲取與管理平臺。
基于骨質疏松防控診療中存在的問題,骨質疏松患者全程管理系統(骨松管理系統)因運而生!